v 职业教育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背景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 9号)指出,在职业院校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并将实践经验全面推广,对于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v 什么是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李克强总理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将现代学徒制试点与实施视为一项重要的国家人力资源战略。
现代学徒制的实质: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是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培训的紧密结合,是企业工作本位培训与学校本位教育的紧密结合,是产与教的深度融合,是“跨
界”教育制度。
v 现阶段企业与院校合作模式
现阶段企业与院校合作用人主要是定岗实习,在完成教学实习和学过大部分基础技术课之后,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
传统毕业生到岗后需要经过岗前系统培训,因为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第一线所应用的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相比,总是有距离的;无论教学设备如何先进,与工业企业先进的最新机器、最新生产线相比,总是有距离的;无论学校的专业教师技能水平如何高,与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操作能手比,总是有距离的。只有通过产教结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v 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起因
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与岗位需求脱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无法了解真实岗位要求,了解的知识和内容滞后于产业需要,企业进行转型升级过程中,员工培养成本高,师资与课程体系缺乏。
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表明,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在西方国家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值得我国职业教育借鉴和学习。地方政府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及产业升级,需要大量的职业技能人才,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是政府的必要手段。
v 校企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要素
v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要素
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校企一体化育人。
核心要素: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校、企业及学徒三方主体按照一定的运行机制开展的教学活动,需要校企双方对于相关要求非常熟悉,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运行条件,建设流程机制,才能逐步建立起以现代学徒制为主的岗位培养体系。
v 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的选择
1)企业愿意承担培养的职责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企业是人才培养的其中一个主体,而不仅仅是用人单位,需要参与岗位需求调查、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构建、招生与招工、教学内容建设及学生在岗培养与考核等完整的过程。
2)企业的人才需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要代表行业的普遍用人需求,学生毕业后不能仅具备服务当前企业与岗位的能力,企业与学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考虑到对当前行业的覆盖,并根据岗位技术、能力及设备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样才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3)企业能够提供员工相对长远的成长通道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需要考虑员工毕业后3-5年的职业成长通道,如果培养岗位不具有成长性,而仅仅是初次就业的基础岗位,就无法满足学生后续职业发展的要求,不符合现代学徒制培养要求。
4)建立学徒培养的信息系统
企业方作为用人的主体,是学徒在岗培养的主要场所,能够运用信息技术采集和管理在岗培养期间,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实践与考核等学徒成长过程数据,以便学校在毕业阶段进行准确的评估。
(补充信息系统 )
v 是否只有行业领先企业才最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
① 与传统订单培养不同,现代学徒制对企业的用人数量没有严格要求,只要具有符合专业培养方向的岗位,都可以参与现代学徒制。
② 作为行业领先企业,如果不是学校往届毕业生的主要去向,那么不管企业本身如何领先,都不适合作为现代学徒制的合作企业,找到与院校匹配的企业是现代学徒制合作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v 现代学徒制实施的一般路径
v 建立教学运行的机构与规则
学校与专业培养方向对口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署合作育人协议,确定学校合作的专业,明确企业提供的岗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招生方案,并共同选拔考生成为学徒。学校、企业及学生共同签署三方协议,企业与学生签署用工合同。
商定企业与学校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具体收益的划分规则,合作分工,建立“双导师”团队。
向学徒明确在岗期间的薪酬福利待遇,为学徒提供的在岗学习条件,毕业后再次双向选择职业岗位。
v 校企联合制定专业教学标准
专业教学标准包含对于学徒培养的目标,需要符合学徒毕业取得学历证书及资格证书的相应要求,同时要符合岗位、行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
专业教学标准研制的依据来源于几个方面,核心依据是培养学徒的岗位或者毕业生首次晋升岗位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形成针对不同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模型,并通过国家/行业的职业技能标准进行纠偏和完善。
1)标准制定路线
专业教学标准的研制需要合作双方共同参与,首先确定专业培养的岗位方向,通常为4~5个,并对学徒培养岗位及首次晋升岗位进行分析,整理岗位职责与工作明细,并根据具体工作内容,输出不同岗位群的具体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能力要求,整理出典型工作任务。
1)研制实施方法
针对合作企业,可通过对企业相应人员进行访谈,举办职业能力分析会等形式,收集和整理相关内容。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抓取网络海量的行业、岗位数据,形成宏观的岗位能力要求。调查学校毕业3年内的毕业生的状况,对整理出的内容结果进行修正和完善。实施方法可互相佐证和支持,并根据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完善。
2)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结果,通过梳理出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模块的对接,选择已有课程模块或者规划建设需要课程模块,最终形成岗位培养需要的知识、技能、工具、素质等。
v 教学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与管理
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现代学徒制包含两个阶段的课程,第一阶段为在校培养阶段,通常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年,主要针对公共基础课程进行学习,包括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法律条文、企业文化等;第二阶段为在岗培养阶段,主要针对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技术技能、岗位能力、以及专业拓展课程等。
1)公共基础课程设置
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公共基础课程必须按照教育部的中职、高职的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及有关规定安排。
2)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要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每个专业要建立课程与能力的对接关系;要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
u 专业技术技能课程
指为了培养学生某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职业能力所设置的课程,是教育行政部门对专业课程设置最为基本的要求。它们是学生进入学徒岗位前必须学习的课程。
u 学徒岗位能力课程
是指根据学徒岗位的特定要求而专门设置的课程。依据学徒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将工作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项目课程等。对于生源为企业员工的学徒岗位能力课程要更加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1)岗位课程的管理
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课程体系的组织结构及内容进行管理,一方面便于企业师傅及学校老师共同开发和使用课程;另一方面可灵活在课堂中使用或推送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查看。
v 教学管理与评价
1)教学管理方式
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现代学徒制课程教学组织方式分为:集中授课、企业培训、任务训练、岗位教学。
理论知识教学学校导师负责采用“集中授课”;岗位技术基础和企业文化课程主要由企业导师负责采用“企业培训”;能设计成任务单元的教学内容,由双导师指导、学徒独立完成采用“任务训练”;岗位技术课程,由企业导师负责,在生产岗位中以“师带徒”方式采用“岗位教学”。
2)学徒课程学业测评
学徒的评价包含三个方面:
① 岗位培养的能力培训、考核成绩;
② 基于个人综合素质、知识和技能的考核;
③ 岗位目标绩效、管理要求、客户满意度等达成度。
学徒测评的基本原则是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学习过程的综合测评,评价形式包括评定测试、日常评价、特殊事件评价等,未来发展方向是由第三方机构提供根据培养目标的测评,实现教与评的分离。